1.使用红外热像仪对一般的电气设备和线路进行全面扫描普遍检查,发现其异常发热部位。2.利用计算机对热像图的温度场进行分析处理。3.记录异常发热电气设备的实际负载电流、发热部位的表面温度以及环境温度。4.用红外测温仪对异常发热部位进行重点测温。测温时,应首先正确选择被测物体的表面发射率,选择适当的参照物确定环境温度,键入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测量距离等补偿参数并选取适当的温度范围; 对同一测量对象应从不同的方位进行测量找出发热点的温度值,对不同的测量对象进行测温时应保持距离一致和方位一致。
AQ3009-2007《危险场所电气安全防爆规范》(节选)本标准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为强制性标准,其余为推荐性标准。本次节选的标准,均为第7章中的强制性标准。日照防爆电气安全检测公司连续监督和定期检查。连续监督应由企业的专业人员按要求进行,并作好相应的检查记录,发现的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定期检查应委托具有防爆专业资质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进行,时间间隔一般不超过3年。日照正规防爆电气安全检测企业应当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并将检查报告和整改情况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1.企业定期检查的人员应经过国家认可的防爆电气相关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第三方检测机构应具有国家规定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资质;第三方检测人员应取得国家认可的防爆电气相关培训合格证书。2.分为企业定期检查和第三方检测。第三方检测包括初始检测和定期检测。初始检测采用全面检测的方式。定期检测应在一个检测周期内实现全面检测。3.企业定期检查的周期不超过1年。对于固定安装于危险场所的在役防爆电气设备,第三方定期检测周期不超过3年;对于危险场所使用的移动式防爆电气设备,第三方定期检测周期不超过1年。
1.火源控制。石油化工生产中,常见的着火源除生产过程本身的燃烧炉火、反应热、电火花等以外,还有维修用火、机械摩擦热、撞击火花、静电放电火花以及违章吸烟等。这些火源是引起易燃易爆物质着火爆炸的常见原因。控制这些火源的使用范围,对于防火防爆是十分重要的。2.明火控制。石油化工生产中的明火主要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加热用火、维修用火及其它火源。加热易燃液体时,应尽量避免采用明火,而采用蒸气、过热水、中间载热体或电热等。
便携式、本质安全型仪器仪表的外壳有时采用塑料外壳,有时采用金属外壳。当选用塑料外壳时,为保证塑料外壳正常工作时不积聚危险静电,其表面电阻不得超过1×109Ω。塑料外壳应经过抗冲击试验和热稳定试验。正常运行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的电气设备、功率大于250W或电流大于5A的Ⅰ类电气设备,均须采用接线盒与设备主体进行电气连接接线盒就是专供电缆或导线与电气设备进行连接的部件。Ⅰ类隔爆型电气设备广泛使用的是隔爆型接线。
1、隔爆结合面(Ⅰ类)的超大间隙、直径差或较小有效长度(宽度)必须符合表1的规定,但快动式门或盖的隔爆接合面的较小有效长度须不小于25mm。2、隔爆电动机轴与轴孔的隔爆接合面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不应产生摩擦。用圆筒隔爆接合面时,轴与轴孔配合的较小单边间隙不少于0.750mm;用滚动轴承结构时,轴与轴孔的较大单边间隙须不大于表1所规定的轴承盖允许较大间隙的2/3。3、隔爆结合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不大于6.03μm;操纵杆的表面粗糙度Ra不大于3.2μm。